快樂應否是人生追求目標

      快樂應否是人生追求目標

來到澳洲,開車時見到這裡車牌有888(發發發),NO4444(不死),ETERNL(永生) ,難怪每年這麼多人移居澳洲。全世界人都在找快樂, 世人用各種方法,為要有多些快樂。快樂應否是人生追求目標?這是我在大學上哲學課時其中一課題,當時教授沒有給答案。物質豐富些是否快樂感多些? 快樂感覺是否可以久留? 如果不,為什麼?

快樂情緒實質上是一種功能,為要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每一天我們的意識不斷在比較新情況,鑑別好或不好,並由潛意識產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我們透過這两類情緒做判斷,並作出取捨。快樂情緒,告訴我們做對了,並且給我們動力,叫我們繼續如此做;不快樂情緒,叫我們去謀求改善。

第二點,情緒只在相對性, 不在該事本質。例如你每天開車經過某一段路,天天都順利容易,你不覺得特別高興。後來修路,很不方便地過了三個月,每天憋著難受。某一天修完路回复以前一樣的通暢,你會感到很高興。两個同等規模生意的老板,一個曾經擁有大生意,現在是中等規模。另一個由小生意做起,現在達中等規模。他們每天去工作,心情會一樣嗎? 你花30元吃一頓晚飯,所得的快樂可能比不上非洲窮孩子吃到一個麥當勞漢堡飽所得的快樂。聖經說:“人喫飽了, 厭惡蜂房的蜜; 人飢餓了, 一切苦物都覺甘甜”(箴言27:7)。馬克吐溫說:“快樂不是一件自我存在的東西,它僅是與其他不快樂事情的一個相對比照。”  因此,快樂程度只在對比,不在該事本質。錢是多是少,與快樂感沒有必然關係。

第三點,快樂情緒不可久留。小孩有新玩具時非常雀躍,過後卻說沒東西玩。你買了一件新衣,起初很興奮;穿了幾次,感覺也就平平。在海邊買了新房子,每天對着窗外無敵海景固然不錯,日子久了,當日的興奮之情也就沒有了。正如放假久了,也不一定快樂。

第四點,快樂情緒不穩定,當有新的更好的, 就令本來好的不再好。例如你正在用的手機本來好好的,但當看到新型的手機推出,原來的手機就可能看不順眼了。

第五點,情緒是一種功能,而當事情解决了,情緒就離開。例如當年你狂熱追女朋友,以為得到就快樂一輩子。但結了婚,這個激情就下滑。因為事情解決了或處理了,情緒就離開。

我們的潛意識這個情緒功能,在有生之日會不休止地運作下去。因此追求快樂不應是人生追求目標。可是大多數人不留意快樂情緒只是工具,是不會停留的。 人們往往一生勞碌追求快樂,其實枉然。聖經說: “ 陰間和死亡,永不滿足。人的眼目,也是如此”( 箴言27:20)。聖經裡所羅門王說:“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傳道書5:10)。美國“科學”雜誌(2006)研究指出, 家庭每人平均年收入達12,000元時,再多的財富並不能繼續增加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該研究指出人們以為 “高收入自然會帶來快樂”的想法是錯誤的。收入是多是少,與快樂感沒有必然關係。換言之,快樂,並不需要很多錢才有。享受快樂不是錯, 但不應成為人生追求終極目標。

另外一個研究結果顯示,生活得開心的人有五大共通特點:
1. 常在積極、有意義的忙碌中。
2. 大量含有情感的給和取的人際關係。
3. 持積極、正面思考的心態, 在不如意事中找到正面價值。
4. 有目標感和使命感。
5. 有宗教信仰。
以上所說的沒有一樣與財富、名望、成就有關。

聖經沒有教導我們尋找或追求快樂,積財富,卻教導我們要服侍人。耶穌說:“正如人子(我)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讓我們一同努力學習服事人,在家裡、在團契、在教會、在社會上效法耶穌,將來見耶穌面的時候,得他的稱讚。

 

作者: 周天馼(Anselm Chow) ,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澳洲家庭更新協會特約輔導員
澳洲人際基建總監

 

 

Comments are closed.